上周仅两个交易曰,大盘涨一天跌一天!值得注意的是,美股经历“黑色星期四”。上周五亚太市场集体走低,沪指重挫超2%,最终守住3000点关口,但日K线止步4连阳。那么,沪指本周何去何从?是否会二次探底呢?
行情 市场再度大幅波动沪指周跌幅达1.49%
“五一”假期归来,市场再度大幅波动:上周四,沪指走出四连阳态势。上周五,沪指重挫超2%。
上周四三大股指就出现了分化行情,沪指和深成指低开高走,延续了节前的反弹,沪指走出四连阳态势。
不过好景不长,上周五的市场就因为5月5日晚间海外市场的突然重挫,纷纷开始震荡下跌。上周,A股震荡走弱,三大股指全线收阴。沪指跌幅为2.16%,险守3000点关口。两市成交额有所萎缩,全日成交约7600亿元。
数据显示,沪指累计周跌幅达1.49%,报3001.56点;深证成指累计周跌幅达1.92%,报10809.88点;创业板指累计周跌幅达3.2%,报2244.97点。
从申万一级行业来看,上周有9个行业实现上涨,其中,国防军工和纺织服饰两行业涨幅居前,分别涨2.66%和2.29%,紧随其后的是家用电器涨1.54%、基础化工涨1.27%,累计周涨幅均超1%。房地产、社会服务、美容护理、钢铁、有色金属、商贸零售等行业指数累计周跌幅均超3%。
焦点 海外市场持续下跌 对A股影响究竟有多大?
上周五,美股三大指数继续下跌,其中纳指下跌1.4%。从4月以来,纳指已经下跌近30%,进入技术性熊市下跌通道。
那么,海外市场持续下跌对A股影响究竟有多大?兴业证券表示,外围市场的袭扰对A股影响更多是此次回调尾部风险的释放,而非系统性冲击。首先,美股连续两日调整,主要是对5月4日过度兴奋、积极的市场情绪的回卷修正。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未积极考虑加息75bp”的发言一度被市场解读为“非鹰即鸽”,带动加息预期回落、股债双双大涨。但随着对工资通胀螺旋的担忧卷土重来,加息预期再度升温,市场继续博弈6月加息75bp的可能。其次,尽管美联储收紧节奏最快、力度最强的时候尚未过去,但在当前的加息预期基础上,后续联储进一步超预期鹰派的空间相当有限。此外,虽然美国经济动能确实已在放缓,但在前期大规模财政刺激的余韵支撑下,年内美国经济快速陷入衰退、企业盈利大幅回落的可能也较小。
对于A股来说,尽管美联储加息50bp落地、海外市场波动、汇率仍在快速贬值,但外资并未远离。因此,整体来看,尽管美联储加息缩表持续推进,海外市场的波动可能也是阶段性常态,但对A股不构成系统性冲击。
分析 周末消息面偏暖 沪指会二次探底吗?
上周五沪指险守3000点关口,不少投资者都会产生疑问:沪指本周会不会二次下探“五一”前大盘创下的前低点2863点?华泰证券南宁营业部投资顾问曾博寒表示,周末消息面还是比较多的,整体偏暖,在市场大跌之后有利好消息出来呵护,起码对本周的开盘还是有正向作用。客观来说,大盘的走势是由成交量等多方面因素决定,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从目前来看,经过上周调整后,大盘震荡向上的概率要大一些。
周末主要有三个利好消息值得关注,一是城镇化利好消息;二是上海的利好;三是央行督促金融机构用好用足各项金融政策。
第一个消息,上海当前已有447家重点企业逐步恢复产能,按照“不停产,轮番采,全覆盖,点对点,不聚集”的原则,保障企业连续生产。同时,虽然上海的疫情尚未能实现动态清零,但近日的新增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呈现为持续下降趋势,说明防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清零指日可待。这对资本市场来说,必然会提振投资者信心。
第二个消息,《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发布,明确了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中央重磅文件发布,推进县城建设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将会打开投资及消费的新空间,对股市来说,也构成基本面预期利好。
第三个消息,央行表示,下一步将督促金融机构用好用足各项金融政策,主动靠前服务实体经济,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措施,主动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全力以赴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帮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这意味着,接下来央行会继续应用货币政策发力稳经济,对资本市场来说,形成流动性预期利好。
从目前来看,四大压制性因素出现转机:首先上海疫情好转,其次决策层在基建发力、地产托底、市场主体纾困和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等维度再次全面定调并回应市场关切,再次美联储加息和缩表落地以及上市公司一季报落地使今年以来市场下跌的主要压制因素有所缓和,对市场预期最悲观的阶段正在逐步过去。同时政策底已经非常清晰,越来越多的股票跌入中长期买入区间,股指中长期底部已经基本明朗,短期反弹基础仍然具备。从历史数据看,当前沪指在3000点上下波动,随着市场整体估值跌入历史底部区间,投资性价比也正在逐步提升,或是长线资金的布局机遇。在反弹方向上,不妨关注周期+成长的布局结构。一方面,在稳增长政策主线的驱动下,周期股股价表现的持续性值得期待;另一方面,前期超跌但景气预期较高的成长行业如新能源车、半导体、光伏等方向也值得关注。(本报记者卢道明)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